誤解四:日本教育壓力小,孩子會更快樂
許多台灣家長對日本教育抱有美好想像,認為相較於台灣的補習文化與考試導向,日本學校較為自由、有創造力,孩子可以更快樂地學習。然而,這樣的印象並不完全準確。
日本的教育體制雖不像台灣有大量補習班,但學校本身的要求並不輕鬆。除了日常課業與作業之外,還有校內考試、日記寫作、值日生制度、社團活動等,且對學生的自律性與集體行為要求非常高。此外,升學競爭仍存在,尤其是升學高中與大學的入試壓力同樣不小。
當孩子是唯一的外籍學生時,還需同時應對語言障礙與文化適應壓力,若缺乏適當的心理支援與家庭陪伴,可能會讓孩子產生「被放在期待下卻無能為力」的挫敗感。
後悔清單一:沒有先學好日文就決定移居
許多移居家庭回顧經驗時,最大的共通點之一就是「太晚開始學日文」。即使家長不預期立即進入職場,生活中仍有大量需要語言處理的場景,如購物、醫療、行政手續、學校溝通等。語言障礙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與自信心。
而對孩子來說,若事前沒有日文基礎,進入學校後容易因聽不懂老師教學或無法與同學對話而感到挫折。雖然日本部分地區有提供日語輔導,但數量有限、品質不一,難以全面滿足需求。因此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若能在出發前就接受基本日語訓練,將大幅提高移居後的適應力與生活滿意度。
後悔清單二:低估了文化細節對生活造成的影響
日本社會有許多與台灣不同的文化細節,例如垃圾分類制度非常嚴格、鄰里間的互動有其潛規則、公共場所需保持安靜、行政手續講求細節與時間管理等。初期若未深入理解這些文化習慣,容易產生誤會甚至被貼上「不守規矩」的標籤。
部分家長也提到,在台灣習以為常的教學互動方式(如與老師直接溝通、自由發言),在日本校園中不一定被接受,反而會被視為不合群或不禮貌。這些細節若未被事前告知或準備,會讓家長與孩子產生挫折與疏離感。
總結
移居日本雖然帶來全新的教育與生活機會,但若抱持過度理想化的期待,忽略文化、語言與制度上的差異,很容易陷入「誤解」與「後悔」的情緒。正確認知、做好準備,並保持彈性與開放的心態,是讓家庭真正享受日本生活、穩定落腳的關鍵。
コメント